七十年代的农村,物质生活相对匮乏,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然吹拂,人们对改善生活水平的渴望日益强烈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,发展副业无疑是提升家庭收入、改善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。那么,七十年代的农村,能干什么副业?又该怎么干呢?这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深入分析。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七十年代农村的社会经济特点。当时,集体经济仍然是主流,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集体分配。然而,在分配之外,农民仍然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一些家庭副业,增加收入。这些副业的选择,必须符合当时的政策导向,避免投机倒把等行为。
具体能干的副业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. 农业相关副业:
这应该是最符合当时农村实际,也是政策上阻力最小的选择。农民可以利用自家宅前屋后的空地,种植一些经济作物。例如,可以种植蔬菜、瓜果,如黄瓜、西红柿、南瓜等,这些都是市场需求量大,容易销售的品种。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种植一些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,如药材、花卉等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种植这类作物需要一定的技术,并且要了解市场行情,避免盲目种植导致滞销。
除了种植,养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可以饲养家禽,如鸡、鸭、鹅等。这些家禽的饲养周期短,见效快,可以为家庭提供肉、蛋等食物,同时也可以出售,增加收入。如果有条件,可以饲养家畜,如猪、羊等。但饲养家畜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,并且需要一定的饲养技术和场地,需要谨慎考虑。养蜂也是一个可行的选项,蜂蜜的营养价值高,市场需求稳定,而且养蜂对环境的破坏小,属于可持续的副业。
此外,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,从事一些农产品加工。例如,可以将收获的粮食进行简单的加工,如磨面、碾米等,然后出售给其他农户或集市。也可以将收获的蔬菜、瓜果进行腌制、晒干等处理,延长保质期,方便储存和销售。
2. 手工加工副业:
农村妇女可以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能,从事一些手工加工副业。例如,可以纺纱、织布、缝纫等,将纺好的线、织好的布制作成衣物、鞋帽等,然后出售。也可以编织草帽、草鞋、竹篮等,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必需品,市场需求量大。还可以刺绣、剪纸等,将制作好的工艺品出售给游客或集市。
这些手工加工副业的优势在于成本低,技术要求不高,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妇女的闲暇时间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手工加工副业的收入相对较低,而且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致。
3. 服务行业副业:
在当时的农村,服务行业相对落后,但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对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。因此,可以从事一些服务行业副业。例如,可以开设小卖部,出售一些日用品、食品等,方便村民的生活。也可以开设修理铺,修理农具、自行车等,为村民提供维修服务。还可以开设理发店,为村民提供理发服务。
这些服务行业副业的优势在于市场需求稳定,收入相对较高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开设服务行业副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,并且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。
那么,如何才能把这些副业干好呢?
首先,要了解政策,合法经营。七十年代的农村,政策对副业的限制较多,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营,避免投机倒把等行为。要积极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,选择符合政策要求的副业。
其次,要结合自身实际,选择合适的副业。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、技术水平、市场需求等因素,选择合适的副业。不要盲目跟风,避免投资失败。
再次,要注重学习,提高技能。从事任何副业都需要一定的技能,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,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。可以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,也可以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班。
第四,要注重市场营销,拓展销售渠道。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,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。可以到集市上销售,也可以通过亲戚朋友介绍销售。如果有条件,可以与当地的供销社合作,将自己的产品纳入供销社的销售渠道。
第五,要勤劳节俭,积累资金。从事副业的目的是增加收入,改善生活。要勤劳节俭,将赚到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,或者改善家庭生活。
最后,要团结合作,共同发展。农村是一个集体,要与邻里乡亲团结合作,共同发展。可以相互帮助,共同学习,共同拓展市场。
总而言之,七十年代农村搞副业,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,选择符合政策导向、自身实际的副业,注重学习、提高技能,注重市场营销、拓展销售渠道,勤劳节俭、积累资金,团结合作、共同发展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七十年代的农村,通过发展副业,增加家庭收入,改善生活质量,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。